無懼挑戰之勇者 – 聖約教會

打從使徒行傳開始,教會的發展從來都不是「順風順水」,歷史告訴我們越多挑戰壓迫,才是教會興旺的開始。要是教會安逸慣了,在震動中只會變得不堪一擊。

聖約教會一路走來,發展至今在港有十多間堂會,宣教士昔日直面挑戰、回應上帝的精神,今天繼續被承傳下去。從麗道堂到行道堂,在聖約教會服侍多年的譚玉江牧師分享起來依然「有火」!

無 懼 挑 戰 の 勇 者 – 聖 約 教 會

在美國奮興運動和德國敬虔運動中不少基督徒被激勵,先後往挪威佈道,成立了不少教會。有見這些教會之間強烈的連結,佈道家堅信先生(Fredrik Franson)在 1882年為他們成立了「播道宣教聯會」(The Federation of Free Mission Churches)。兩年後,組織以挪威聖約教會之名重組,為要集合眾教會往海外宣揚福音。 

迎難而上

司務道教士在 23 歲受洗加入教會,很快便清楚蒙召要往中國傳福音。在英國宣教士學校受訓後,她在 1938 年抵港,目標往內地服侍。譚牧師感嘆道,究竟是何等的覺悟,使廿多歲的小妮子帶着枕頭、遺書就隻身到異地宣教?1939 至 1951 年間,面對着戰火、中國人仇外、中共建國,司教士的宣教路毫不平坦。就算多次被迫離開,她總找到方法重返這個心心念念的工場。

醫療・辦學

西教士當年沒有宏大的宣教藍圖或計劃,單單看見工場的需要,就憑信心回應、行動。輾轉回到香港,司教士受邀到調景嶺服侍肺癆病人,在醫務所擔當醫療福音工作。颱風艾黛襲港後,醫療所被毀,卻成為靈實肺病療養院(今靈實醫院前身)成立的契機。

在服侍過程中,司教士看見教育下一代的需要,在1966年開始辦學。從那時起,直到接任的台榮基牧師訂立了 10 年計劃,現在聖約教會旗下有 1 間中學、2 間小學、4 間幼稚園。不管是政府撥地、資助、 興建,整個群體都深深體會到主的帶領和供應。

傳承至今の DNA

「大家每次聽到聖約教會這個名字,總以為意思是與上帝立 『聖約』。」譚牧師笑言「這完全是個美麗的誤會!」挪威聖約教會的原文名字包含「挪威的」、「宣教」、「聯合」等意思,因此也可譯作「挪威宣教聯合教會」。「聖約教會就是為宣教而生的教會!如果不做宣教工作,那乾脆改名不要自稱聖約教會好了!」牧師認為不必太多高言大志,只要像前人一樣踏實地做就對了。

「挪威教會不算非常富裕,但可貴在他們很願意奉獻,重視宣教,將資源投入其中。」「司教士在挪威備受尊崇,不少書籍及自傳都大受歡迎,她卻將出版稅收全部再奉獻給教會的差傳事工。」譚牧師對其敬佩之情,溢於言表。「挪威總會從決定中國為宣教工場起,就定期為這片土地辦祈禱會,120年來從未間斷。」

對於聖約教會而言,宣教並非有「餘錢」才發展的其中一項事工 — 宣教是整個教會的核心使命。

小堂會の冒險

有沒有想像過你教會所在的社區,需要清拆重建,四周只剩建築地盤,唯獨教會可以留下來? 1978 年成立數年後,適逢政府發展新市鎮,坐落坑口的麗道堂自然不能倖免。怎料遷拆安排竟不包括教會在內,不論物理上還是屬靈上,麗道堂都進入了沙塵滾滾的荒漠時期。人來人往,有十多位肢體始終選擇堅持。直至新屋邨富寧花園建成,麗道堂才逐漸重回軌道,開始大大小小的社區服侍,不單回應需要,更希望扭轉社會文化,過去熬過的七、八年光景實在不足為外人道。

看到本區禾場的需要,他們就聯合附近教會展開跨宗派合作服侍;將軍澳醫院落成,他們把握機會成立院牧團隊,在醫療系統中服侍受傷與病患的人。2003 年,社會開始醞釀動盪,麗道堂察覺到兩代間的張力,致力推動家人間相愛包容的文化。「City Kiss 大行動」應運而生,鼓勵街坊親吻家人去表達愛意。活動其後更受政府支持,發展成每年一度的社區巡遊,有更多教會參與。

宣教的血液一直在譚牧師體內流動,縱然人手和資源有限,麗道堂終於在 90 年代初籌辦了第一次短宣。不足十 人的小隊前往澳門,聖誕節在大三巴門前穿白袍獻詩。遊人熙來攘往,但不知道歌聲能觸動多少人心。牧師一邊唱,心裏一邊呼喊着:「宣教遠不止於此!」

直至一次往內地英德市的交流旅程,徹底扭轉了麗道堂。團隊中幾位婦女與兒童,在過程中大大經歷上帝,體會到倚靠聖靈服侍的滿足。旅途上遇到的困難,全都化成他們與弟兄姊妹分享的見證。生命復興的火漸漸蔓延,之後數年回應的肢體越來越多,牧師抓緊裝備信徒的機會,訓練他們分享主愛,服侍社區。

更大の冒險

一位首次出遠門、隨教會參與交流的年輕人,在旅程中不幸遇溺逝世,教會如何應對這趟危機?

2005 年,麗道堂數十人再次浩浩蕩蕩來到英德市。在休息期間,傳道人與兩位中學生散步到市中江邊。雖然行前會明確指示不能下水,但年輕人總有用不完的精力。傳道人判斷其中一位中五生熟悉水性,就容讓他到江中暢泳,自己則跟不諳水性的中三學生坐在江邊陪伴。二人輕鬆地在水邊坐着,傳道人一刻出神,豈料身旁的學生已經不見蹤……交流隊遍尋不獲,牧師在香港收到電話時還不以為意,後來始知大事不妙。學生的父母收到通知後連夜趕上英德,牧師也在翌日早上抵達。一輪搜索後,遺體在隔日黃昏浮上江面,牧師親自與當地同工下水拾回遺體,處理後事。交流旅程中止,全員回港。

這件事對教會造成前所未有的衝擊。「當年教會只有我一個傳道,我致電給一位好友,就是生命頌浸信會的廖德漢牧師。請他幫忙安慰回港的交流隊和主持翌日的崇拜,他二話不說就答應幫忙。」雪中送炭之情,足夠一生銘記。「記得當年廖牧師分享了約書亞過約旦河的故事,直接挑戰弟兄姊妹要作出選擇:因懼怕而後退?被經歷綑綁而留在原地?還是勇 敢地向前邁進?」延續這個信息,整個群體一同學習在痛楚中前進。

沒有人能夠,也沒有人有資格去解釋事情為何這樣發生。學生未信主的雙親本該是事件中最大的受害者,最後卻成了教會最大的祝福。痛失孩子的父母在悲傷過後,明白到事情只是意外,加上體會到兒子參加短宣的初衷,將原定每年為兒 子儲蓄的金額奉獻給教會。牧師認為這個孩子的生命是為宣教而擺上,主是知道的,「希望我們教會與內地教會都會記得這個小朋友」。教會決定用這筆奉獻成立宣教基金,並在意外發生的地方興建教會。

同類事件本可以引發出千百倍的破壞力,然而上帝的手從未離開祂所愛的教會,隨後籌款與建堂過程又是另一個神蹟故事了。

後記

第一次往英德的隊伍中,有的成為了執事;有的成為了傳道人;有的開了餐廳發掘營商宣教的可能性(小伊甸的故事詳見下文),短宣地點更擴展到柬埔寨。差傳事工的發展沒有因意外而停止,小堂會的冒險之旅仍在途上, 且看下一代如何懷揣前人美好的屬靈產業,走出新路徑。

 

發表迴響

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:

WordPress.com 標誌

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.com 帳號。 登出 /  變更 )

Facebook照片

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。 登出 /  變更 )

連結到 %s

%d 位部落客按了讚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