邊做邊學的教會差傳部

編輯室

若有一間教會聚會人數約1000人,推動差傳事工多年,高期甚至同時差出了9至10個單位的宣教士。教會的差傳部究竟會怎樣支持、推動教會的差傳事工?從教會長執的角度,退休宣教士的需要應如何顧及?在他們的經驗中可以學習到甚麼呢?

我們邀請到在教會差傳部服侍近30年的Jenny姊妹(化名,由於部分內容牽涉內部資訊,受訪者及教會名稱從略)接受訪問。

問:教會差傳部現在是如何支援差出的宣教士?

「暫時教會對宣教士的支持有以下幾方面︰

  1. 按教會與差會的協議,每月以經濟支持宣教士;
  2. 設立專責關顧的小組,定期聯絡宣教士,以緊貼他們的需要,安排任何支持的行動;
  3. 於教會定期分發宣教士的代禱信,聚集為此守望的『代禱勇士』,舉辦祈禱會同心禱告;
  4. 疫情結束後,我們再次籌備短宣,讓宣教士與弟兄姊妹建立連結。很多人親身參與後,就成了他們繼續追求的異象,以至進神學院裝備,成為傳道人與宣教士。」

問:當宣教士退休的時候,你們會如何支援他們呢?

「說來慚愧,因為我們對宣教士退休的關懷很不足。30年前加入差傳部時,我們和宣教士還『後生』,自然沒有考慮過退休的事宜。直到大家成家立室,下一代慢慢都長大成人,我們才開始思考人生的下半場該如何是好。」

「當時第一步是邀請熟悉財務的弟兄姐妹與即將退休的宣教士商談,主要幫助他們評估現在的狀況及將來的需要。如果宣教士隸屬於差會的話,大都會有強積金(MPF);而困難在於身處創啟工場的宣教士,受限於地區因素,他們只能作為自僱人士到當地服侍,晚年的保障就自然比較少。」

「時至今日,我們漸漸建立起了一套運作方式。若宣教士退休,就不再隸屬於教會,不過他們若然有事工仍在進行中,且與教會異象吻合,我們就會繼續在經濟上支持他們。現時就有兩個單位的宣教士是這個情況,一位從事本地跨文化服侍,另一位則回到原本工場,希望在那裏事奉終老。」

特別個案

當然總會有特別的個案。Jenny表示曾經有一個單位在評估預算的時候,因知道他們服侍區域的收入不多,亦看見他們將來的需要,教會就決定為他們存一個基金。具體大概是從宣教士每月收到的奉獻中存留一小部分,累積到他們退休時發放給他們。當然這是一個特例,教會財政安排既要得執事會同意,又要顧及社會環境狀況,我們只能按每個宣教士的情況盡力配合。

支持退休宣教士的方式可以不局限於經濟上的投入,教會力所能及的,還包括協助他們重新投入本地生活。宣教士離港多年,很多本地生活文化可能都變得很陌生。如果能夠彙集各種生活知識成為一系列「攻略」,相信宣教士要融入「新生活」都能夠事半功倍。內容可以包括小至日常生活常用電話APP,大至現時社會上的退休保障、住屋政策等,都會是非常有用的資訊。

另外,又可以招聚有心與回歸宣教士同行的肢體,按需要定期團契,互相分享,慢慢在正面積極的群體中重歸,適應本地生活。這不只是教牧同工,而是每位弟兄姊妹都可參與的層面。

問:處理這些安排有甚麼困難或棘手的地方嗎?

「有另一個個案可以跟大家分享︰有一位宣教士在創啟地區服侍M民,退休後決定到北美定居。然而宣教士表示退休後仍會定期關心工場的M民,有時亦可能會回去親身探望,希望教會能繼續支持他。這個情況對教會來說就有點尷尬,情義上我們是多年的弟兄姊妹,且有互信的關係。」

若教會處身於這個情況下該如何應對?邀請大家一同思考片刻。

「最後我們決定採取項目式的合作,逐次洽談,開放對話,大家達成共識後才合作。畢竟人已退休離開工場,從教會角度較難去資助不在工場的宣教士。」

從個案中可見,對於宣教士退休的安排,教會傾向用事工發展的可能性考慮,較少像外國教會一樣以供養宣教士的角度去思考。(延伸閱讀︰本期《回流可有安身之所?》)文中所講的「尷尬」或棘手情況也因此出現,如果退休宣教士沒有實際的事工,教會就難以從經濟上繼續支持他們。未知這是否香港的普遍情況,閱讀至此,我們不妨想想自己的教會平日在決策上有何考量?有甚麼宗旨?當中又有多少彈性?

誠然我們可以在環境上看到很多限制、阻礙,不過如果看到這是主的託付、教會的任務時,我們能否比現在向前多走一步呢?顯然,每位宣教士的情況都不盡相同,教會需要靈巧像蛇,懂得按機行事,隨時應變,貼合每位宣教士的需要。

問:有甚麼說話希望勉勵同樣服侍宣教士的教會?

「回歸基本,我只想說—『同心』。宣教士、差會、教會,這個鐵三角一定要同心同行,並且有互相合作、信任的態度。我們真的無可誇獎,一切都是神的恩典,做得不好的繼續要學習,慢慢就看到神開路。」

受訪的教會未必有最深厚的差傳底蘊,但也絕對不是差傳事工的新丁。教會不懈的溝通很值得欣賞,本着同心同行的精神與宣教士一起準備進入新階段。不過有數十年經驗的老手面對宣教士退休議題尚且戰戰競競,其他新手處理時會否更困難重重?

參照林培樂牧師(Rev. Neal Pirolo)的著作《重歸的團隊》,從「重返家鄉的生活模式」、「支援範圍」、「壓力來源」等方面來看,與宣教同工同行這條回歸路上,竟然有34個需要關注的層面![1]文章中談及的不過冰山一角,宣教士「重返家鄉」這件事上,或許遠比我們的認知中複雜,可見教會盡快做好準備實在是刻不容緩。

預備重返家鄉的時間
留在工場的時間
家鄉轉變的程度
教會的態度
工場的轉變程度
教會的態度
準備的時間 …
5大重返家鄉的生活模式
疏離
指責
倒退 …
9大壓力來源
身體環境
工作專業
經濟支出
文化差別 …
支援範圍
精神
後勤 禱
告 …
重返家鄉5步曲
確認離開
返回母會
逗留同住 …
34個關注層面(詳見《重歸的團隊──關懷和支持歸家的差傳同工(上)》,P.63)


[1] 林培樂(2009)。《重歸的團隊──關懷和支持歸家的差傳同工(上)》。香港︰世界福音動員會(香港)。

發表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