羅定獎
宣教士保羅常言︰我們成了一臺戲,給世人和天使觀看。(林前 四 9)宣教士就如活在金魚缸內,被眾人從四面八方看清,且對你 評頭論足。所謂「眾人」,包括宣教工場的當地人、來自不同國家的隊友、老家差遣支持你的教會、甚至包括你自己。怎麼樣?
住篇
中國人說‥「寧可食無肉,不可居無竹。」因為「無肉叫人瘦,無竹 叫人俗」。那你明白為何有不少人在家養些甚麼荷花竹、蓮花竹、觀音竹了⋯⋯不過回想小時候的我,一家同住一個屋簷下,不但沒有獨立房間,連睡覺都只有一塊移動床板。那時的環境只能看重餵飽肚子的肉,而不是舒適脫俗的竹。
宣教工人踏足工場,馬上發現固有的「私人空間」(privacy),突然變成奢侈品。一家人同睡一張大床,大概跟經濟因素有關,也可能涉及別的文化元素‥例如東北人家因着氣候因素而同睡在炕床;蒙古包(或哈薩克包)則明顯要配合遊牧民族的需要。噢!還得知道世上有些民族連「屋子」、「房間」、「床榻」的概念都沒有呢!
相見好?
我認識一位單身男性宣教士,委身前往少數民族的鄉間作見證,且願意跟當地人一起生活。村長房東願意租出一間房間給這位老外,但因沒有房門,就只好將就在房門掛起一塊布,算是提供點兒「私隱」吧!可同工總發現布簾上下有眼睛出現,肆意觀賞房內風光!假如你是單身女同工,很大可能會認為設計人是個偷窺狂。當然,已婚或帶着孩子的宣教 士來到工場,大概都會租用一個房子居住,情況可能會好一點。但少不免發現當地人經常在房子外遛達,甚至會不斷拜訪串門子而流連忘返。他們對你屋內有甚麼擺設,屋外種甚麼花草蔬果,全都興趣滿滿。
當我在炎熱的東南亞服侍時,看到當地孩子繞着宣教士的房子走了一圈(幸虧不是 7 個圈)。原來他們在數算這幢房子的空調數目(有 7 部之多!)大家不要驚訝,房子前的草地裝飾也是進口的,煞是好看,但當地人看在眼內又是另一番風景。記得小時候看過一幅圖畫,宣教工人帶着他們的行李家當遠赴非洲叢林中的工場,僱用當地工人協助搬運,讓其中一位工人頭頂座廁 (俗稱馬桶的東西)。你對這位宣教工人有甚麼評價?一定很有味道吧?反正我就感到很不是味兒。
我在中亞洲事奉的時候,很容易分辨哪個家庭是俄人,哪個家庭是哈人,他們分別在於家中有沒有家具:例如有餐桌配上椅子的是俄人家庭;把草蓆 (或塑料布)攤開作餐桌的則是哈人家庭,十分好辨認。
同住很難!
跟「住」有關的另一個重要課題是‥跟誰住?一般差會都有訂立宣教士居住守則,為安全計最好不要掛單。對我們華籍背景的同工而言,我們都明白「相處好同住難」的真諦。理論上每一位宣教士都是抱着為主至死忠心的風骨來服侍的,不過問題是當兩位都忠心耿耿的性格巨星相遇,不難看到火星撞地球的場面(彼得和巴拿巴的恩怨就是好例子了)。話說回來,宣教工人吵架結怨,大都不是大是大非的問題,而是一些「雞毛蒜皮」小事件所引發。
我見過兩位同一差會但來自不同背景的同工吵架,他們同處一室,生活中的小節卻讓他們受不了。西方同工把個人食物放在餐桌上,然後被東方同工取用了。東方同工的理據是:個人物品應放在自己房間,東西放在公用地方顯然就是公用。西方同工覺得千萬個受委屈,你對我的東西不問自取,連最基本的禮貌也沒有⋯⋯好一個東西!」最後二人還得被工場主任訓誡一番,這才分道揚鑣,哀哉乎!
40 年前我還沒成家就已經成宣教士,單身嘛,當然跟其他單身弟兄共處一室了。我把洗好了的衣服拿到屋外曬衣場,用衣夾固定好,請美麗溫暖的太陽伯伯幫忙弄乾。不久卻發現,本該在我衣服上的衣夾像變魔術一樣夾了在別人的衣服上,頓時有受欺負、被偷竊的感覺。當我跟另一位宣教士分享時,即被他揶揄一番,原來他也有類似的經歷。他發現自己本來掛在曬衣場上要風乾的衣服,竟掛了在別人身上,幸好沒有收你費用呢!你着緊一些認為屬於自己的東西,這是一個「擁有權」的問題。當共處的人拿去了,你便有一種被剝奪、被侵犯、沒有被尊重的感覺, 實在同住難呀!
那跟我們同聲同氣的老中共住,是不是就能避免文化差異?也不見得啊!君不見老外取笑我們為「內鬥內行,外鬥外行」嗎?就算老外不見笑,連我們同胞都覺得不對勁。我有一個滿有同理心的解釋,看你是否同意?前往異國他鄉的都是有心志有感召的好同工,去到陌生環境要牙牙學語,甚麼都要從頭學起,談何容易?記單詞已經叫腦袋瓜變得日月無光,要進一步學曉用當地語言表達內心感受,更需要洪荒之力、化外之能。若要充分表達內心的委屈,唯有用最自由奔放的母語爆發出來才能真箇釋放⋯⋯
噢,最能產生共鳴,吵起來時能夠完全聽懂我感受的,當然就是同住的自家人了。吵吧!同工變「同攻」,總比《克藍瑪對克藍瑪》1 好一些。
寄居在世的榜樣
耶穌為我們留下宣教士居住的樣板。他離開天上的榮華,被差來到人間,取了奴僕的形象,成為人的樣式,可憐連枕頭的地方都沒有(太八 20)。噢硬要說也有過一個短暫的馬 槽(路二 7)。你還期望甚麼?
後記:同工藍天大哥提醒我跟「住」有關的問題,就是「居無定所」。大部分宣教士都是搬家能手(有人 3 年內被迫遷了 9 次)。仍是單身的同工比較容易處理,簡單收拾一下, 拍拍屁股就走,不留一片雲彩。可憐那一家幾口的同工,眼淚在心裏流。
在此只能獻上屬靈的鼓勵‥這世界非我家,我無一定住處。 這種客旅式常常搬家的人生,正是希伯來書的信息。「這些人都是存着信心死的,並沒有得着所應許的;卻從遠處望 見,且歡喜迎接,又承認自己在世上是客旅、是寄居的在曠野、山嶺、山洞、地穴,飄流無定,本是世界不配有的人。」 (來十一 13, 38)夠安慰了吧,讚!
1 一部 1979 年的美國電影,講述家庭離異的故事 。
(摘自羅定獎,《宣教士的衣食住行 3 》,恩澤服務)
<小堂會 大故事>《MISSIO》2021年11-12月號